然而,許多人的觀念卻沒有轉變過來,看到表層土壤是干的,就認為滴灌的灌溉量不夠,依然習慣于大水大肥,把滴灌用成了大水漫灌。雖然裝上了滴灌系統,卻沒有發揮出滴灌應有的效果。
到底應該給作物澆多少水?多久澆一次?
答案取決于兩個因素:1. 作物需水量;2. 土壤含水量
今天,我們先來搞清楚第一個因素:作物需水量,也就是作物在當天所消耗的水量,知道了作物消耗多少水,我們就可以補回多少水給作物。
之前,我們在《耐特菲姆水肥一體化微課堂——你的作物到底需要喝多少水?》中教給大家作物耗水量計算公式:ETc = ET0 × Kc。
ETc就是作物當天的耗水量,也叫做蒸騰蒸發量。耗水量的多少取決于兩個因素:1. 農場當地當天的氣候(它決定了ET0的數值),2. 作物的種類和生育階段(它決定了Kc的數值)。有了這兩個數值,我們就可以計算出作物當天的耗水量了。
是不是看上去很復雜?
其實,在實際應用中,只需三步就能完成:
可以從農場的氣象站,或耐特菲姆線上ET0工具找到。
(線上ET0工具暫時為英文版,您可以訪問www.netafim.com/en/eto 進入,中文版不久也將與大家見面)
一般來說,有三種方法可以查到:
上網搜索“作物名稱+作物系數”,例如“蘋果 作物系數”;
去圖書館查找相關文獻資料;
或者詢問耐特菲姆農學家。
這就得到了你的作物在當天的需水量,也就是ETc。
由于每天的溫度、濕度、風速和光照強度都不同,導致ET0的數值每天都會變動,所以計算時必須使用當天的ET0數值。
為了更方便大家理解,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動畫視頻,請耐特菲姆農學專家詳細說說。
看完視頻,你是不是已經清楚如何計算作物需水量了?下期“耐特菲姆水肥一體化微課堂”,我們會探討土壤對灌溉水量的影響,然后你就可以制定出科學的灌溉計劃了!